rss
0

维持制空的宝贵资源

2020.08.07 | jzbus | 461次围观

飛機之所以能在天上飛行,除了各個單位同仁的努力、足夠的財(物)力,以及拜科技所賜以外,還有飛行員的直接參與。而飛行員在天空飛行之際,如果不考慮座艙資源管理或其它如經驗與技術等因素的話,其最寶貴的資源,則為高度、速度及燃料。

在訓練飛行時,高度和速度的維持,在初期一直是個訓練重點,因為飛機的活動方式不是平面,而是以三度空間軸相互配合。而這兩項操作,往往是學生飛行員頭痛的地方,一個不注意,就會造成「高度維持了,速度沒了」等種種情況。

雖然「實際資源」眾多,不大可能一一列出,但這裡將以這三項為重點,來簡單說明一下它們的寶貴之處。

高度 :

有飛行,就一定有高度,否則就是在地面滑行,那飛機就完全失去意義。而高度的限制,也有很多種,而且,高度限制並不一定是「限制你飛多高」,有時候也會「限制你飛多低」,當然單就航管術語中的「保持 14,000 呎」來看,並不一定可以立時看出它的用意。飛機並不一定是飛越高越好,雖然原則上高度越高越省油,但是仍然要考慮飛機爬升的限制,以及在空氣密度較低的外在環境下,種種安全性上的考量。

至於飛機能飛多低,這一點就比較能夠理解,最容易想到的,就是與地障間的距離。簡單的說,越低就風險越大,另外,還有其它的考量因素,例如無線電、導航接收或是雷達掃視的限制。

而如果在高山地區飛行,仍然要考慮到飛機一旦部份引擎熄火,它的最高飛行高度,也會受到限制,如何採取迴避措施,以及飛機的重量等,都是絕對需要策劃的。

不過高度的保持,除了航行計畫以外,尚可參考導航圖的限制(例如X點高度限制為 13,000 或以下;Y點的高度限制為 5,000 呎或以上),這些都是高度限制。甚至雷達管制員也可以依照空中交通流量的需求,以及為保持航機隔離,而給予不同的高度限制。

至於在某些情況下,飛機的操作高度比較有彈性,而一般說來,飛行員的理念是「寧高勿低」,然而卻不可以因此而滿足,因為最終的目的是保持在正常的範圍內,否則如果在落地前高得離譜,那麼唯一的途徑就是重飛了。

速度 :

速度可以說是飛機的生命,沒有速度,就沒有高度,沒有高度,與地障間的距離也就逐漸消失,其後果不難想象。人們採用飛行這個交通途徑,主要就是因為它的速度快,不過它也是有例外的。

速度的保持,是最基本的操作技術,該快的時候快,該慢的時候慢,有時候這也會受到外在環境以及守法理念的影響。

例如某些機型,在結冰的環境中飛行,它會有「最低空速限制」,雖然它距離失速速度還有一大段距離,但是為什麼還會有最低空速限制?原因在於低速飛行時,飛機的仰角增加,而結冰處逐漸移往機腹或是機翼以下,而在這些地方,一般飛機是沒有防(除)冰裝置的。因此為了避免在這些地方結冰,因此廠商訂定了這個數字。

而速度大,雖然可以早點到達目的地,但是它仍然有某些限制,如機體結構,或是外型結構影響(例如原本最快可以飛到 300 節,而一但放出起落架,為了起落架的結構限制,此時最大速度限制降為 270)。

在某些機場環境裡,會在航圖上註明「距機場某距離內最大及(或)最小速度限制」,這也是為了航管需求而制定,一個有紀律的飛行員,是不會刻意違反的。

簡單說來,速度大,可能會影響飛機的結構,而速度慢,則可能影響飛機的操縱性能,如何在法規與性能因素間靈活運用,端看飛行員的學識、技巧與經驗了。

燃料 :

沒有燃料,就沒有一切。世界民航史上不只一次發生過飛行員計算錯誤(甚至沒有監督)燃料狀況,而最後墜毀的慘劇。很多人有騎機車或開車到沒油的經驗,對航空來說,除了飛機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拒之因素,否則單就因為疏忽而導致飛機燃油耗盡,是一件不可原諒的事情。

如果今天的目的地是A,而備降機場是B,那麼在剩下多少油的情況下,必需放棄A而改降B,是飛行員必需時時提醒自己的。而在航路上接收天氣資料時,如果目的機場天氣不好,有機場關閉的可能,更應該在心裡擬定計畫,以免在惡劣天候裡無法落地,然後才手忙腳亂的更改計畫,甚至「前不著村,後不著店」。

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,就是目的機場雖然萬里無雲,仍不可以弔以輕心,因為隨時都可能有突發狀況,例如一架飛機摔在唯一的跑道上,將會造成機場關閉至少數小時,因此燃料的供應更是不容輕忽。

以上是這三個寶貴資源的簡單介紹,它不過是千萬種因素之一,但卻是飛行員在執勤時最常遇見的問題,因此僅在此提供些個人淺見,供各位參考。

最沒用的高度,是在頭頂上的高度

最沒用的速度,是空速表上還沒到達的速度

最沒用的燃料,是已經燒掉的燃料



版权声明

本站插件全部收集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

发表评论